第(2/3)页 他们的工作是什么,对于禁军的招募,训练还有一系列的日常处理。 而决策权在哪里? 在另一个叫做枢密院的地方! 这是一个纯粹的行政机构了,当然了无论是狄青还是岳飞都担任过枢密院里面的职位。 但是,枢密院也就只有决策权! 换而言之,他不掌兵! 如果出现了战事之后怎么办? 是谁去负责干架呢? 不是枢密院,当然也不是三衙,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一个将领出来,然后让这个将领先去三衙领取足够的兵马禁军。 然后再去枢密院领取战略规划,让枢密院告诉你这一仗该怎么打! 最后打完了之后,你再将兵马换回来。 当然了,一般打完了也没多少能够真的换回来的。 不过也由此一来,这军事决策,训练管理还有外出作战几件事情就都划分了出去。 谁也不挨着谁,皇帝就彻底的放心了。 但是这后果...不用再多说什么了,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。 这玩意马上就要打仗了,别说不知道自己主将是谁,这士兵那里都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出征呢。 再加上枢密院虽然出现过狄青和岳飞这种当世名将,但是其他人可都是一群只会瞎指挥的文官。 这玩意你想打赢,那也是很难的。 所以军队上面让他这么一折腾也就算是废了。 那么他只是针对了武将兵马体系? 当然不是,赵大狠啊,他收拾完了武将之后,转手就将文官给收拾了。 你别看动不动就有人说,刑不上士大夫等等的。 赵大对于这群家伙,那下手是一丁点都不怂的。 相比较于武将简单的枢密院加三衙体系,这文官那里那就不是一个乱了。 那是要命的乱。 先说最重要的一个位置,宰相! 想要成为权臣,这宰相的位置就很重要了,所以赵大自然是不能让这个东西出现。 不但不能出现,还要将这个玩意给他分了。 他将宰相手中的权柄直接分成了互相完全没有隶属关系的好多部门。 不是一个两个,是好多个。 这就是所谓的两府三司! 两府说的就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这两府了。 中书门下不是所谓的中书省给皇帝当秘书,中书门下在宋朝是作为主管民事的! 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部门,枢密院我们已经知道了,就是管军事的。 你看一文一武都出现了对吧。 那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? 对,少了财政! 和枢密院一样,中书门下只有决策权,而没有财政权。 这一点和那武将体系简直是一模一样的。 那么武将的训练招募在三衙,这文官的财政在哪里,就是这三司。 在很多宋朝的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职位叫做计相,而这个计相也就是所谓的三司使了。 在三司使下面还有度支,户部,盐铁这三个衙门。 这些衙门共同组建了三司之地,而三司和三衙一样。 只有财政权,也就是手里有钱,那么自然还有但是! 但是他没有决策权,换而言之吧,他手里有钱,但是他却不能花钱。 那么能花钱的是谁? 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,但是很不幸,他们手里没钱。 那么把这个制度放在实际上会变成什么样子? 如果某个地方他需要用钱,那么就必须递折子,递给谁呢? 递给三司使报备,同时递给门下中书,然后门下中书批准之后再次告诉三司使,让三司使批条子拿钱。 然后这个钱不是送到下面,而是送到门下中书然后再派往下面。 就这个过程啊....有没有感觉销售部找董事会要条子去财务部批签的感觉? 而且更加的麻烦。 就这么一套过程走下来,而且是不断的重复出现这种过程,你就知道为什么北宋会有那么多的派系斗争了。 不管远近亲疏,不敢名臣良将还是贪官污吏,似乎无人不党争。 这太正常了,正常到极致啊。 因为你不这么联合,你想干点什么你都干不了,那日子都过不下去啊。 可就算是你拉帮结派了,就算是你有本事将两府三司全都拧成了一股绳了,那也没有任何用处。 因为在这套体系之外,他还有三个其他的部门。 御史台,知谏院,皇城司! 对,虽然宋朝不高宦官特务,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情报部门和这种弹劾官员。 不但有,搞得还很多很神奇。 尤其是御史台和知谏院,这两个地方啊,和之前的言官那是完全不同了。 之前各朝各代都有言官,甚至出名的还有很多。 比如最出名的魏征,成天拎着李世民对喷,喷的李世民牙根痒痒。 还有许许多多的言官被定位了忠直敢谏之辈,但是这个宋朝的言官却又有些与众不同。 第(2/3)页